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蕴
李钢;李凌波;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坚持人民立场,巩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基础;坚持底线思维,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创新思维,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精确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综合治理格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时代价值。
“两个结合”视域下统一战线话语的建构语境、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杜艳华;刘晨晨;话语是统一战线凝心铸魂、聚同化异的重要载体。“两个结合”视域下统一战线话语的建构,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在统一战线领域的深刻体现。这种话语建构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两个结合”视域下统一战线话语涵盖内容广泛,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以及如何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等问题,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增进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统一战线话语的认同,有助于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提升国家话语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以法治方式推动军事治理:内涵要义、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张浩;习近平关于以法治方式推动军事治理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加强军事治理指明了方向。以法治方式推动军事治理,包括军事治理科学、法治方式的内涵以及以法治方式推动军事治理的基本要义。新时代推进新治理有多种方式,而法治是最基本、最可靠、最稳定的方式。法治方式是全面加强军事治理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军事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是组织实施军事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汇聚军事治理合力的最佳选择,是检验军事治理成效的最优标准。以法治方式推动军事治理,必须夯实军事治理思想根基,聚焦胜战打赢核心能力,完善军事治理制度机制,规范军事治理职责清单。
恩格斯的军事治理观及其当代启示——以《欧洲军队》为例
刘杰;任会芬;深化新时代军事治理理论研究,应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中汲取智慧。恩格斯的重要军事著作《欧洲军队》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其军事治理观:社会生产、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军队发展的决定因素,官兵整体素质是制约军队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军事改革创新是赢得军事优势的基本途径,科学的训练管理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恩格斯的军事治理观探究了军队改革、建设、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揭示了军队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对当前我党我军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价值。新时代,加强军事治理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坚持军事制度改革创新与强化制度执行力相统一、正确处理宏观治理与微观治理的关系、促进军事理论创新与军事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中国平台劳动者的构成、劳动过程及其治理
胡莹;平台劳动者是以数字平台为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的劳动者,包括以数字平台为直接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以数字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为直接目的的平台方劳动者,以数字平台作为直接的劳动资料、将数字平台作为市场的服务提供者(狭义的平台劳动者),以及狭义的平台产消者。从类传统型到弱传统型再到去传统型,作为劳动资料的数字平台的出现逐渐改变劳动的原有形式,突破了劳动时空、传统的雇佣关系甚至有酬劳动的形式,劳动在出现新异化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趋近自由劳动。目前,在我国平台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还存在平台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多边主体参与的复杂平台生态等问题,需要从劳动保障、平台生态、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治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对象化”思想探析
许慧洁;吴宏政;“实践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性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现实性思考充分蕴含了“实践对象化”思想。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提出的“意识第一性”的基础上继承了劳动是人的对象化及其扬弃的辩证思想,在批判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直观片面的自然人的基础上继承了人的类本质及其对象性思想。“对象化”以“实践”为中介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化,“实践”本质上就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两者共同构成现实的人根本存在方式——“实践对象化”。“实践对象化”即主体通过实践(劳动)创造对象性存在物,并借助对象性存在物在现实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主体客体化和对象的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自然是人生命的对象性存在物、劳动产品是“类本质”的对象性存在物、社会是人现实存在的对象性存在物。人作为现实的“对象性存在物”,与其现实的、感性的客观对象构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实践对象化”从而具有改变世界的现实意义。
美西方计算政治宣传的监控资本主义实质批判
王威;王海稳;时下社交媒体宣传操纵的全球泛滥及其对国际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凸显起底计算政治宣传之根源和实质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的宣传是深蕴世界历史意涵的国际性政治行为,资本主义宣传和社会主义宣传则共同构成了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宣传,因而“宣传”历来是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起于美西方的计算政治宣传,仰仗资本主义与信息技术的政治联姻,正逐步演化为“新冷战”思维逻辑下典型的破坏性煽动,而其实质无非是算力时代资本主义求生存的行为数据剥削伎俩和精神政治统治手段。在算力的刻画下,监控资本主义颠覆了一切传统意识形态宣传,把对社会舆论的控制转而变成对人的精神的监控和对集体意识的操纵,由此危及的便是从意识形态安全到国家(际)安全再到人民(类)安全的“共同体安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认识美西方计算政治宣传背后的意识形态破坏甚至煽动之实,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基于重大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进路
杨云霞;李世文;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生产力结构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入分析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科技创新在其演进中的作用与功能,尤其是在技术发展框架下原始创新的独特功效,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主导下的产物。全面理解科技创新如何塑造生产力的新景观,有助于明晰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整合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创新生态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促进高质量发展。
法律、科学、实践:中国现代政治学诞生之初的社会观照
马建标;<正>中国学术体系的自主性建构是一个未竟的历史课题,这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不息的历史夙愿。一百多年前,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在1914年发表了《非留学篇》,大声疾呼中国人要尽快摆脱出国留学的“学徒状态”,实现中国学术的自主性。胡适说:“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
再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
翟锦程;<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的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2022年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3)),这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
毕文波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 ,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 ,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 ,叫做“文化基因”。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的顺利成长有赖于全社会自觉的提炼、培育和传播。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活力 ,同时也应当促进其与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化多元化、多样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
何怀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指导作用和信仰者的最大化。为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的科学化、价值取向的人本化、表达形式的通俗化、理论视野的全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积极探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六进入"的基本途径。
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
刘红凛;信息网络发展对政党的影响,首先作用于技术层面。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党建信息化先后经历了推行电子党务、建立党建网站、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如今党建信息化的优势已经凸显,它有利于创新党建平台、拓展党建空间、丰富党建形式、提高党建效率,为党务公开、理论宣传与理论学习等提供了便利条件,还有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密切联系群众。同时,我国党建信息化面临着"重网站建立、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等突出问题,党建信息化水平基本停留在Web 2.0时代。"互联网+党建"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党建信息化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飞跃与拓展,迫切要求我们打造全国党建网络统一体,变传统"封闭式、命令式"党建模式为"开放式、民主化"党建模式,并以"互联网+党建"来破解党建难题、推进党建创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外政党信息化具有一定共性,但各国政治逻辑与政党建设的中心任务不同,政党信息化的立足点、主要内容与价值目标也有所不同。
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
彭鹏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晴雨表",促进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公开化,但网络舆论也是"双刃剑",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加以调控与规范。
英雄文化的反思与重构
张明仓;英雄文化是孕育英雄和英雄精神的土壤,是国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解构英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文化逆流,是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惯用伎俩,严重腐蚀民族复兴的思想政治根基。重构英雄文化,就是要捍卫民族的血脉基因,捍卫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指导,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增强英雄文化建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使革命英雄的血脉和英雄精神代代相传,为强国强军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
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
刘红凛;信息网络发展对政党的影响,首先作用于技术层面。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党建信息化先后经历了推行电子党务、建立党建网站、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如今党建信息化的优势已经凸显,它有利于创新党建平台、拓展党建空间、丰富党建形式、提高党建效率,为党务公开、理论宣传与理论学习等提供了便利条件,还有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密切联系群众。同时,我国党建信息化面临着"重网站建立、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等突出问题,党建信息化水平基本停留在Web 2.0时代。"互联网+党建"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党建信息化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飞跃与拓展,迫切要求我们打造全国党建网络统一体,变传统"封闭式、命令式"党建模式为"开放式、民主化"党建模式,并以"互联网+党建"来破解党建难题、推进党建创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外政党信息化具有一定共性,但各国政治逻辑与政党建设的中心任务不同,政党信息化的立足点、主要内容与价值目标也有所不同。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
陈航;"拟态环境"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和认知世界,并由此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重要"依据"。新媒体因其交互性、延展性、分众性和融合性,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去权力化、"宏内容"向"微内容"转向、话语泛在传播和加速环境化等特点。对此,应当从引导新媒体客观反映现实环境、与传统媒体"拟态环境"融合互动、提高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促进新媒体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拟态环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成逻辑、阐释原则与当代价值
包炜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命题,并被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基于“政策话语—学术话语—教学话语”的有机统一和有效转化的研究视角,加强“六个必须坚持”的系统性、学理性阐释研究具有特殊意义。从生成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映射,内在要求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出场;从阐释原则来看,既应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加以系统考量,又应强调其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更应注重从六个方面的“重点论”进行把握;从当代价值来看,“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主体—实践”的当代延展,更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实践创新的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的三重意蕴
张青卫;申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转变,体现出中国基于现代化发展成就而日渐增强的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奥秘,全部凝结于“中国式”的科学内涵之中。一个核心要义、五大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之意涵的三个重要维度。明确“中国式”的核心要义,必须抓住“中国式”的决定性因素、本质内涵与指导思想;理解“中国式”的中国特色,必须明晰“中国式”的时代定位、发展空间及实践进路;把握“中国式”的本质要求,必须明确“中国式”的原则规定、战略规划及世界意义。
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金碚;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对于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在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事件或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可以同工业革命的意义相比拟。工业革命自英国发源以来,以机器代替人工,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蒸汽机代替人力、畜力等,体现了技术进步方向,工业生产成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工业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石油时代"和"汽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进入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开始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浪潮:一方面,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新兴工业国;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工业国开始了以高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近年来,德国等欧洲国家又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预言。工业革命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之前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劳动成果。工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工业革命可以使工业因素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使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工业化"。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至于人类任何杰出想象力的实现,都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工业革命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民生事业进步。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进入有史以来最安全、最清洁、最长寿的时代。当然,工业革命也具有毁灭性,不仅是熊彼特所说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毁灭",而且可能是战争的毁灭和环境生态的毁灭,即战争工业化和环境工业化。总之,工业革命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展现的最伟大的历史成就和影响最深远的发展飞跃。